你的位置:乐鱼app官网正式版 > 新闻动态 > 《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》之第一百七十五条
图片
这也是一个顶格的条文。
“风湿相博”,放在这个条文里边它有两层意思:一个是论述甘草附子汤的病理,另一个示意这个条文与上边174条有一定的关系,那不有一个“风湿相博”吗?这示意跟那个有一定的关系,包括病因方面,都是相通的。
“骨节疼烦”,明显指的是人体的关节疼痛剧烈,也造成人心烦不宁。但这里集中在关节上,跟174条那个“身体痛烦”有明显的差异。一个是表现为全身,一个是表现为关节。
“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”,就不止是关节疼痛这么一个问题。而且这种疼痛呈现的是牵扯性疼痛,不活动还好点,越活动越严重,疼痛得越剧烈。所以,这儿的“不得屈伸”,就是屈伸就疼得厉害嘛。“近之则痛”,则是指的有肿痛这一类的情况,你要触摸或者按压这个关节的话,疼痛得就更明显。这实际上就是指的像关节炎这类的,关节有发炎有发肿的这种情况。
“汗出”,一方面是表虚证,另一方面也有阴证的因素了。
“短气”,有气上冲和停饮这两方面的因素,再加上机能沉衰,造成人呢有短气的这种情况。
“小便不利”,这是典型的体液代谢不好的症状反应了。而且在这个方证当中,气上冲严重,这个地方可以理解成加重“小便不利”这个症状的一个因素。有气上冲的这种趋势,它带着体液有往上走,而往下走的趋势就被抑制了。所以说也会影响到“小便不利”。
“恶风不欲去衣”,形容“恶风”的程度比较严重,不仅仅是表虚证的恶风了,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人体机能陷于沉衰,出现的阴证所造成的这种怕冷。
“或身微肿者”,就是指这个方证,或可能出现水肿的情况。这是体液代谢不良而偏于体表停饮,出现的一个明显的症状反应。
这个条文里论述的“甘草附子汤证”,虽然在病理上与“桂枝附子汤证”基本差不多,但是,由于这个方剂的适应证:气上冲比较严重,同时对水分吸收不良这个问题,没有桂枝附子汤那么明显,所以这个症状反应也不尽相同。这个方证是以关节部位的病变为主,而上边那个方剂则是以全身的症状为主。这个地方也能看出,为什么在桂枝附子汤的基础上,可能出现“去桂加白术汤证”?就是因为体表停饮要重,不仅仅是关节,而且是全身性的。
甘草附子汤证的病理:阴性的表虚证合并里虚寒证,还有停饮证、气逆证。
下面做个小结:因风湿相搏,导致患者发生骨节疼烦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,汗出气短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的,为甘草附子汤主治之证。
图片
这个方剂也就这么四味药:甘草、附子、白术和桂枝。这个方子可以看作是桂枝甘草汤加白术附子。理论上这个适应证应该是在桂枝甘草汤证的基础上伴有停饮,而且陷于阴证的,它的适应证应该以桂枝甘草汤证为基础。但是实际上,这个方证在条文的论述也好,还是实际临床当中的表现也好,它确实以关节疼痛和关节部位的肿痛为主证的。桂枝甘草汤证,或者说桂枝甘草汤证的那个主证,在这个方证里边出现频律很低。
我们体悟经方的方证,不能机械地、主观地去解读。把经方的方剂,凡是能拆成几个方剂,能合在一块儿,就是这几个方证的简单相加。在经方上有这方面的因素存在,但是这个规律常常不能体现在所有的方剂当中。如黄连汤和半夏泻心汤,三个泻心汤在方证上就比较接近。像我治的这个病人,虽然说他有肠鸣,我也没给用半夏泻心汤,因为那个药跟半夏泻心汤非常接近,轻微的肠鸣肯定能治了,吃了就好了;就算是那样的话,黄连汤证那一类的腹痛,绝不是半夏泻汤能治得了的,或者说疗效会很差。尽管药差别不大,就差那一味,桂枝和黄芩的问题,但是疗效会变化很大。像这个方剂也是这样,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:就是有桂枝甘草汤证的所有症状,然后出现了停饮,又有机能沉衰,不是。
所以说在这一方面应该客观地、深入地去对经方的这些用药特点去体悟,只有你在这一方面有所感悟、有所掌握、有所进步,以后你在用经方当中,你才能用得活。
症状:关节疼痛、恶风寒、汗出、四肢屈伸不利、尿少、关节肿(下肢膝踝多见)、短气、头晕、恶心、流涕。
舌质:淡、紫。
舌苔:白腻、薄白。
脉象:沉、细、弱、迟、弦、滑、濡、浮、紧。
现代疾病:痹症(中医诊断)、风湿性关节炎、神经痛、肩周炎、坐骨神经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Powered by 乐鱼app官网正式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